国内高校与国外同行相比,在教学上最明显的差距在哪里?从2007年开始的清华大学学情调查表明,清华大学的本科教育与美国前10%的大学相比,差距最明显在“生师互动”,其次是“主动合作学习”。其实这不仅是清华的“短板”,也是国内高校在教学上普遍面临的棘手难题。麦可思2015届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接近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母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约1/3的毕业生认为教学最需要改进的是“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究竟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让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更满意?除了教师要主动设计好互动机制之外,涉及到的因素还应该有:适当的生师比;小班上课;数量足够的研讨教室;移动的课桌椅,等等,也或许,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许多新型教学工具,能从技术上对解决目前大班额师生互动问题帮上大忙。
1.清华大学的“雨课堂”(免费软件)
今年4月1日正式上线。使用方法是:老师在电脑端安装雨课堂软件,创建课程,学生手机扫课程码进入课程教学,在课堂上可以与老师问答互动、难点反馈,还可以抢答、发弹幕(即老师提问后,学生通过手机发送各种回答,内容最终会通过教室的多媒体屏幕呈现出来),课下可预习、复习、自测,还能收到任务提醒。教师利用雨课堂可以自动点名、插入视频或慕课、推送课件、发起测验、留置作业等。在教师端,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可被自动完整采集,帮助教师量化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把握学生学习轨迹。
“雨课堂”上线仅一周后,国内使用高校已超过1000所。目前有超过7000家教学机构在使用雨课堂,活跃师生超过80000人。
2.麦可思的“Mita”(免费软件)
今年9月10日正式发布。Mita是在微信功能基础上的延伸,不需要学生安装APP,属轻量化设计。使用Mita时只需老师用浏览器打开http://mita.mycos.com建立课程,学生扫课程码进入该课程,就可以参与Mita辅助的这门课的教学了。老师在Mita环境下创建上课所需要的课件、测试题,发布到课上使用。Mita课上功能有:课堂点名、随机提问、评分、抢答、分组、抽奖、测试……课下功能有:发通知、收作业、数据统计和显示、学习预警等。
Mita对流量要求很低,基本上不增加学生的上课成本或老师的成本。上线一个月后,教师用户已突破1000,学生用户突破27000,覆盖了全国所有地区(包括港澳台)。
3.超星的“学习通”(APP)
学习通目前为推广阶段,手机下载即可使用。
学习通设计有四大核心功能:移动学习、移动教务、移动阅读、移动社交。移动学习里具有课堂互动功能,包括手机签到、投票、抢答、测验、弹幕互动、随机提问、教学视频直播、答疑视频直播等。教师的手机屏幕可投射到大屏幕上,便于向学生进行内容的展示和分享。教师端可生成记录课堂整个过程的课堂教学报告,也可查阅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志。通过对接学校教务系统,学生端可实现课表、成绩、学分、选课的查询。
4.国外的个人应答系统(Personal Response System,简称PRS)
国外高校使用PRS的实践已有十余年。它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一个途径。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在课堂上老师发起投票、测试或提问,学生个人回答或分组完成,结果可实时查看并用来改进教学。从使用规模上看,该系统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等高校课堂上生师互动的“标配”。使用过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PRS让课堂变得更为有趣。PRS最常见形式有“礼帽”Top Hat(学生需配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LectureTools(学生需配备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礼帽”曾报告说,在它的帮助下,学生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5%。使用者英国爱丁堡大学表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于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采用更高效、更便捷的教学方式是大势所趋。
(摘编自济南大学高教研究院《高教资讯》《麦可思研究》的《教学“神器”的用武之地》《Mita点亮课堂》《大课堂教出小班效果》《高校争先恐后戴“礼帽”》,以及《超星学习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生态系统》《增加师生互动 学堂在线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等文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