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高校都要关注大学内涵建设。所谓内涵建设,对于走应用型道路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应用科学研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学科建设。
一、办学定位应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型”
以师范类院校为例,常熟理工学院在升本前是苏州师专。升本以后,学校看到长三角的师范生需求基本饱和,于是谋求从师范到应用型的第二次转型。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积极对接行业,成立行业学院:光伏学院、电梯学院、汽车学院、服装学院等。同样是师范类院校,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看到贵州省适龄儿童入学率不高以及多民族地区需要推广普通话的省情需求,非但没有压缩师范教育规模,反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立足黔南、民族、师范,体现办学特色。
有人认为,地方本科高校是因为办学水平低才被划为应用类型。这里需要一再强调的是,应用不代表低水平;面向职场培养人才也不是低水平;强调应用研究更不是低水平。我特别认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说过的一段话,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的不同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差异,而办学水平的差异则反映服务质量的高低;办学层次不等于办学水平;低层次可以达到高水平,高层次也可能低水平。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对于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同样应该得到尊重。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重要的是找准定位,然后在定位上做到最好。
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是体现应用型的重要抓手
无论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地方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专业都是学校办学的依托和主体。一般来说,从综合性大学到地方本科高校再到高职院校,专业的服务面向越来越窄。传统综合性大学,通常强调通识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而地方本科高校则强调专业要面向具体的行业,也就是通用专业要有方向。我认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上,还体现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专业方向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由于不少专业并没有特别的行业指向,通过对专业方向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服务行业需求、地方需要。 很多地方本科高校为了更好地对接地方、对接行业,在设置目录外专业上有较大的需求,用同一个专业目录来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可能不合适。我也曾以教育咨询报告的形式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应该允许各校在专业目录下自主设置专业方向,并把专业方向体现在毕业证书上。另外,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审批上要加强省级统筹。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更多是体现地方需求。 课程改革也是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像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往往把通识课作为切入点,而应用型高校,首先应关注专业课的改革。南京工程学院就提出要重构课程体系,主要做法是强化核心课程,删除过时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北师大香港浸会联合国际学院等国内三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他们的共性是借鉴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认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应该坚持以高校作为教学质量的主体。在进行本科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时,与高校日常外部评估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不应该去检查高校教学的微观环节,而是应该看学校是否建立起了完整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该质保体系是否在发挥作用。我建议,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作为审核评估的重点。这也是海外高校的通行做法。
四、科研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
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校长认为,在创新链中,先是基础研究,紧接着技术开发,然后是工程化和产业化。他认为,像华中科大这样高校的科研要在技术创新链上定位前移,研发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对于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高举应用研究的大旗,立足地方、立足行业、企业,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地方、行业和企业需要你。应用型高校开展科研的作用是什么?是三位一体: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除了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其实科学研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方面。应提升学校实训中心的地位,与学校原有的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或研发平台进行整合,建设成综合平台。
五、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双师”的培养路径上,一般高校都注意引进企业人才和把教师送到企业去锻炼。所谓“双师”,一般认为要有企业的经历,对此,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能力重于经历。因此,我赞同另外一种经验,即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研究平台,共同完成研究项目,并尽量吸收学生参与。这既是产学研合作的最好形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最好途径。
六、应用型大学需要重视学科建设
在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个说法,叫强化专业,淡化学科。我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强化专业、淡化学科,是强调培养学生对职场的适应性,而不是强调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同时,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教师,他们是学科的专家,学科水平高低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我想,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组织形式,而学科则是教师的归属。围绕行业、产业建设专业群,但支撑专业群的是学科群。
(摘自2015-08-05《中国政协报》,作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黄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