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当是“师生共同体”。卡尔·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这不但突出了“以人为本”,即大学的主体角色是教师(学者)与学生,而且兼顾了“大学之道”,即“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共同体”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联,形成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及课后的密切接触,构成了大学师生共生、创生的共赢局面。大学“师生共同体”的现实重构尽管困难重重,却势在必行。
一、互动与创生:“师生共同体”的意蕴
大学作为“师生共同体”,其意蕴有三重境界。其一为认知拓展。即对授课内容的逻辑梳理、概念辨析和意义阐发,继而对所学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地图的了解、发展前景的把握。在此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动机,突破思维定势,指点学习方法和研究路径。其二是情感互通。即通过课堂的初步交流,课后的个别辅导、个性化教育,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继而达到相互默契、相互热爱。雅斯贝尔斯主张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灵魂的碰撞。其三是共生、创生。这是大学这一“师生共同体”的最高境界。因为真正的大学教育就是要将青年人置于经验丰富而又依然充满想象力的学者的智慧影响之下,师生共同“富于想象地”学习、研究、探索和思考。这一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知识探索方面富有体验和心得的教授,会把青年学子引向知识的前沿和学问的殿堂;另一方面,青年学子的敏锐反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式的诘难和质疑,足以成为挑战教授权威、考验教授智慧、磨砺教授锋芒的刀石,因而有助于教授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新的思路。师生共同探险,共生,创生。
二、“师生共同体”的现实重构
今日中国大学师生共同体的生态不容乐观。首先,规模扩展,师生比严重失衡。其次,教授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移,如同埃瑞克·阿什比所批评的那样,教授们逐渐从“忠诚于学生”转向“忠诚于学科”,“重视学科而忽视学生的现象已发展到极为严重的程度。”特别是对那些学术级别低的教师而言,“总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们减少本该用于教学和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而对于被讽刺为‘自己的工作’(科研),却多用些时间。”从学生这一方面来看,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功利化日益明显,他们与看重研究、志在学术的教授们的交集与共识越来越少。缺失了师生的交往与对话,缺失了师生的互动与创生,大学还能成其为大学吗?在“师生共同体”近乎解体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奢谈“创建一流大学”。只有重新回归教授“忠诚于学生”和大学“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才是真正回归了“大学之道”。
如何重构“师生共同体”?我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比如:1.控制招生规模,增加一线教师,提高师生比。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素养。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大牌资深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3.鼓励教授们设立本科生接待日。学生应当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最优秀的学者并得到他们的指点。4.加大学生问责的权重。在大学评价和教师、课程评价中引入“学生满意度”指标。
(摘自2016年第12期《中国高教研究》,作者:龚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