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师互动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支撑点”。通过生师的密切互动探索与传播高深知识是我国高等教育所秉持的优良传统。两千年前孔子就采用互动式谈话法同弟子进行交流与教学;宋代的书院也采取生师互动的辩论教学。这种教学相长、相互砥砺之风,不仅为后世学者津津乐道,也被西方大学所效仿。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生师互动密切,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赵九章、黄昆、刘东升等杰出人才,李政道为“钱学森之问”给出的答案就是如当年西南联大的“一对一”互动式教育。不久前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朱清时在总结学校人才培养的经验时指出:“教育的根本就是学生要有更多机会跟老师交流、一起做研究,参加各种讨论。”从国际经验来看,关注学生学习经验、促进生师互动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支撑点”。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在1984年就明确指出:“除了跟老师的接触,似乎没有任何因素可以说明学生学习和对学校满意程度的原因”。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证明,生师互动对促进大学生学业和身心发展有诸多益处,但在我国本科教育实践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生师互动的作用、提升生师互动的质量,是当下我国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个性化指导:生师互动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以及师生间的密切交流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还能影响学生的智力、个性、交往等多个方面能力的成长。为此,大学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1.加强指导教师的配备,为学生提供及时指导。新生入学,学校应为其配备咨询教习中经常与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导师的咨询和指导工作应该从入学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甚至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之后。高校的行政管理者尤其是院系领导也应积极加入到指导教师的行列之中。
2.设立多样化的咨询项目,为学生提供全过程指导。每一所本科院校都应该设立类似于“学生学习服务中心”的咨询和指导机构,引领学生实现学习目标。院系可以成立“学生学习咨询办公室”,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做出学术生涯的最佳选择。学校还应该为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少数民族学生、体育特招生、艺术特招生、残疾学生、有升学或出国深造需要的学生等)设立专门咨询项目或进行跟踪辅导,减少他们的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3.创设师生空间“交集”,促进师生非正式互动。首先,大学要在校园空间布局(比如教室与办公室布局)上尽可能营造有利于生师产生“交集”的环境,在非正式互动中增进了解,自然发展到正式互动和深度交流。其次,学校要创设条件让教师回到学生中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了“教师进宿舍”项目,让终身教授住进学生宿舍楼,融入学生生活,学生有机会在非课堂环境中与教师们零距离接触。我们不妨借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验,实行“教师进公寓”。
二、课堂教学:生师互动的“动力站”
学生能否投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投身教学,教师能否密切与本科生的接触与交流,能否对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做出敏锐反应。课堂中生师互动的频次与质量已成为衡量本科生学习经历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变量。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努力使其成为生师互动的“动力站”。
1.坚持高水平教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走进名师的课堂、聆听大师的教诲,是许多大学新生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然而,许多本科院校的基础课程主要由青年教师担任,学生要到专业课阶段才能一睹自己仰慕的大师真容。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博耶在20世纪80年代就告诫大学管理者:“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为本科生尽责,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基础课是否是由高水平的教师授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把最有名的、最有经验的大牌教授安排到一、二年级的课堂,几乎所有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都要教一年级的课。哈佛大学要求学校著名的教授都要参与本科教学,为学生创造独特的学习机会。康奈尔大学要求“明星教授”和其他教职人员一样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工作,物理系有7位教授是国家科学院院士,有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一半的教学工作是面向本科生的。
2.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有利于生师互动的教学条件。小班化教学在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交往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借鉴国外新生研讨课的做法,推进小班化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生师互动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实际上,新生研讨课不应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也不应仅限于专业课。
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生师互动的质量。教师首先应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课堂情境和学生的反馈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愿望,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教师还应吸纳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组织学生开展指导严密的实践性学习,开展模拟教学。最后,重视课程考核对生师互动的影响。可以将课程的闭卷考试改为开放式项目考核,学生与教师商定研究课题,逐项完成考核作业,考核成绩实行动态管理。这种考核方式有效促进了生师间的深度交流。
4.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延展生师互动的时空。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各种便利,同时也成为阻隔师生面对面互动的屏障。在生师互动中如何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网络联系”研讨课(Connections at Cal Seminars)提供了较好的样本。伯克利分校鼓励师生在正常的教学结束后继续保持学术上的互动与交流:师生通过“网络联系”这一特殊社交网站共享资源、交流思想、拓展视野、展示成果;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网络与那些希望对本课程做进一步探究的同学继续保持联系,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通过技术丰富教学而不是取代教学,是每一个大学教师的责任。
三、科研与创新活动:生师互动的“巅峰体验”
近年来,科研与创新活动已成为本科院校生师互动的“增长极”,拓展了生师互动的宽度和深度,提升了生师互动的质量。
1.提高学生在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参与度。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在,大学生参与最多的是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四级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高校还应加大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拓宽大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的渠道。
2.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是学生投身科研与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最为珍惜的本科学习经历。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参与比例还很低。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难度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匹配度不高,二是学生的科研能力有限,三是学校很少把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纳入教师绩效评价。因此,高校应该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予以应有的认同,加大奖励力度,同时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项目,将“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贯穿于学生本科生涯的始终,使学生真正从高频度、深层次的生师互动中受益。
梅贻琦先生在其《大学一解》中对师生关系有过生动地描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是本科院校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也是生师互动的至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投入度和院校的支持度。
(摘自2016年第12期《中国高教研究》,作者:潘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