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的主旋律之一,尤其是在高等理科教育中更加注重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分析非常必要。
二、文献综述
(一)创新个体: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学生认知智力发展的自我报告与客观的标准化测量所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二)创新环境:创新性教学行为的影响。创新性教学行为具备一些普遍特征:如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行为为目的、学生的主动学习、发生在课堂内外的多重环节等。学生参与程度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学生参与理论在中国大学情境下也具备适切性。
三、研究设计框架(一)变量定义。(二)信效度分析。
四、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一)统计描述。1.创新能力自评得分专业差异。2.教学行为得分的专业和校类型差异。
(二)回归分析结果。1.教学行为对总体创新能力变化的影响。2.教学行为对创新思维的影响。3.教学行为对创新人格的影响。4.教学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三)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两个模型结果都显示:创新能力受到教学行为、学生参与和专业学习动机的共同影响。在所有教学行为中,激发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其余依次是趣味性、互动性、挑战性和基础性。
(四)研究不足。有些变量存在自选择偏差,如科研训练参与与否学生的自选择性较强。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理科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成效,仍需加大创新性教育行为的普及程度。
第二,创新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三,教学行为与成绩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需要加强创新性教学行为在学业成绩中的体现。
第四,建构一体化教学环境,加强教学对创新人格的影响。
摘自《教育学术月刊》2016.1/朱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