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非常快,如果在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功能按照国际经验将发生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一、 高等教育系统转型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性质开始进入第三级教育体系。第三级教育体系就要求突破原有的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学术导向、应用导向、职业导向的界限,改变狭隘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制度,培养新的教育机构和组织形态,形成使不同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环境和机制。高等教育系统转型的内涵有4个方面,总体目标是建立现代化的第三级教育体系。
1.多样性。 改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由高等教育的“同质化”走向“多样化”、“异质化”。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按照科类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随着“ 985”、“ 211” 工程的实施,按照功能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教学、科研和服务;“十三五”规划以来,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来分类: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
2.全面性。 一个世界大国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的几所一流大学,而是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是建成全方位发展、而不只是少数一流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就我们国家而言,中央部属高校相对规模很小,90%以上是地方高校,而地方高校基础比较薄弱,如果不注重广大地方高校发展,只是重视一部分高校建设,这个转型也很难实现。
3.开放性。 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要求建立开放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可以实现学分互相承认,以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为纽带,搭建起开放多元、便捷畅通的高等教育“立交桥”和终身学习平台,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
4.包容性。现代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在包容发展中推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除了政府办学之外,还会有多元的社会办学形式:公立的、民办的、中外合作办学、企业大学,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重视和规范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学生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充分、更多样、更适切的学习机会。
二、 形成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观
过去我们把高等教育当成经济发展的工具、就业的工具,这是不全面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情况下,高等教育功能肯定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传统的工具性功能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功能观。
1.强调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不再只是关注少数重点大学发展,而是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高校发展都提供合适的机会与舞台。 应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切的教育, 这是每个学校的关键,不只是一流大学可以建立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学校照样可以做到。一些地方高校和一些区域大学,不可能办成一流大学,但是办一流本科教育或者发展一流专业是没问题的。从现实看,许多优秀人才并不是毕业于名校,比如马云,比如一批院士等。教育政策要注重充分发挥各个层次高等院校的优势,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个层次的人才。政府在资源分配方面,一定要避免严重倾斜以及随之而来的恶性循环。应该尊重教学和科研不同的规律,科学研究要提倡公开竞争。
2.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了普及化时代,对于人才培养要重新定位,即专业教育向后推迟,改变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建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以通识教育、终身学习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普及化的进展和工业化向前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要建立一个和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密切联系的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显然不现实,因为有的时候我们没办法预测未来会有哪些产业诞生。试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和产业、经济结构之间建立无缝对接关系,可能是徒劳无益的。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引领与适应”的关系:人才资源具有创造性、创新性与累积性,当人才资源聚集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发“内源式”产业结构升级,也可能因“输入式”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吸纳人才资源聚集。二者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高等教育对于产业结构的简单适应关系。
3.强调高等教育要由传统的政治经济功能扩展到社会公正与文化价值的功能。从社会功能看,由经济本位转向经济与文化、政治、科技等多元功能的协调发展,既要重视高等教育和经济工作的联系,也要重视高等教育促进政治文明、文化传承创新、科技创造与科技素养等提升的功能。现代高等教育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和国家的,肩负着传承文化、发展文明的重任,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与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理解与交往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的人文交流或者文化的传承创新正在成为高等教育新的职能。
4.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重建大学功能的整体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可以看作大学的本体功能,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可以看作大学的衍生功能,本体功能对衍生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衍生功能对于本体功能起辅助功能。在大众化普及化时代,应重塑高等教育功能的整体性,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功能,避免功能分割与失衡。
5.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观应统帅和协调内在的、学校本位的、生产者为主的功能观与外在的、社会本位的、消费者为主的功能观的冲突。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实现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来临,可能要逐步由内在的、学校本位的、生产者为主的功能观转向外在的、社会本位的、消费者为主的功能观,我们需要回应社会的声音。我们应更多地从社会大系统的视野看待高等学校的定位与发展,而不是就教育论教育,从教育系统自身的、内部的角度和利益看待高校的转型与发展问题。
6.用发展性评价方式而非结果性的横向评价方式来评价高校发展。
评价评估排名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目前,各种评价评估还是一种静态的、数量导向的、横向比较为主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看学校的学科、科研论文、科研经费与项目、学生人数与层次以及所谓的各类人才等静态指标。这种评价评估可以激励某些高校建构内部文化,也可以导致高校之间的竞争,但是过于信奉这些指标对于高校长期发展是无益的,也无法承担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应该发展高等教育新的评价模式和理念。一是倡导分类评价, 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侧重点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二是从横向比较转向对于高校自身数年来发展变迁的纵向比较, 看到高校自己的进步与发展;三是注重成效, 由重视投入性指标,如师资规模结构、教学资源、教学经费、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等,转向产出性指标、结果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起薪水平、职业发展与社会贡献、社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社会评价等。 用发展性评价替代静态的结果性评价有助于高校更关注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更关注人才培养的成效,更关注科学研究的原创性与贡献度。
(摘自第八届“教育中国未来 30 人论坛” 2017 年年会(巅峰之路: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报告,作者:李立国)